冬季雪地親子遊

自前年夏秋的長程車露之旅後,就想在冬季再走一趟「冰雪版」的行程,無奈疫情攪亂了許多規畫,今年要優先做被延期的滑雪訓練,加上俄烏戰爭將油價推向歷史新高,決定這冬季只簡單走數趟400公里內的小旅行。

在分享臉書相簿後,一如往常地收到很多回應,看來很多人都非常嚮往雪地的自駕和健行,決定寫這篇來回答朋友們的問題,同時也記錄我們這次冬遊的點滴。

雪地健行

Snowshoeing 是個非常適合親子一起做的運動,在一般的鞋上綁上雪鞋(snowshoe)就能輕鬆體驗。它的設計很簡單,主要在提供雪地上的抓地力和浮力,因此我們是在正確的尺寸上選擇最便宜的款式,以下提供我們的體重和雪鞋長度做參考:

  • 爸爸 + 背包 約 80kg / 雪鞋長度 24 英吋(約60cm)
  • 媽媽 約 50kg / 雪鞋長度 20 英吋 (約50cm)
  • 大女兒 約 35kg / 雪鞋長度 16 英吋 ( 約40cm)
跟大女兒同齡的登山鞋終於再次復出

當然除了體重外,雪的軟硬度也會影響浮力,這些在尺寸上都可以再進一步優化,原則上越短或越窄的雪鞋走起來越輕鬆。

脫下雪鞋後,幾乎整隻腿都陷入厚雪裡,短短的坡爬了快五分鐘,女兒一直笑!

如果在積雪不深或雪已被踏得硬實的路線上,因為不需要浮力,脫下雪鞋行走會更輕便。不過建議還是要套上「防滑鞋套」或「鍊條式的八齒冰爪」保持抓地力才安全。這兩種都是便宜又好用的工具,我平日在溯溪時也都會隨身攜帶,是很值得投資的戶外裝備。

這款比鍊條式的輕便許多,在結冰的路面上能提供不少抓地力,帶孩子時我幾乎都是用這個~
連小狗也有專用的雪地腳套,可愛!

登山杖在重裝爬陡坡時,可以協助身體平衡,不過在一般雪地健行路線上可以省略。「冰斧」當然就更不用說了,帥歸帥,還是帶些常用的比較實在,以下幾樣是我們一般雪地健行的必備裝備:

  • 墨鏡 – 雪地會反射太陽光,建議要全時配戴以保護眼睛,預防「雪盲症」。
  • 毛帽、面罩、手套、毛襪 – 人體四肢末端和暴露部位最容易被凍傷,鼻子、耳朵、臉頰、手指及腳趾是重點部位,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,並保持衣物裝備的乾燥。
  • 暖暖包 – 能在凍傷初期快速地幫助身體部位回溫。我們也會教導孩子要時時感覺四肢末端,不要等到又硬又紫,那時可就麻煩了。國外很多登山和滑雪的人都會使用,有非常多種類和款式可選擇!
  • 頭燈、急救包 – 如果能帶上平日登郊山會帶的備用頭燈、基礎急救包或是簡易的外帳及求生裝備當然是更好。

路線選擇

很多滑雪場及冬季度假勝地的周邊都有付費的snowshoe trails,不過我們家幾乎都是選擇免費的來走,很多公共區域在大雪覆蓋後都是健行的好路線。湖邊、城市和郊區的森林公園、平日自己熟悉的健行路線都是很好的選擇。

免費的省立公園snowshoe trails

有些省立公園也會規畫免費的snowshoe trails,提供大眾在雪地健行,不過,建議要跟著路線走,不要冒險離開路徑,因為雪地有很多隱藏的風險,不可不慎。

這次很多人問的瀑布是Brandywine Falls,在加拿大西岸滑雪勝地Whistler旁,同樣是走免費的snowshoe trail到達,沿途景色非常優美多變。

雪崩的風險

真實的雪崩跟卡通裡演的有很大的出入,不過這裡不打算教導如何因應,因為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完整傳遞的,在國外是需要上幾天的課,並且透過實地操練才能有適當的應變能力,且還需每人都隨身攜帶相關裝備,才能做有效的救援,裝備也不便宜喔。

這裡主要是想讓大家意識到此風險,千萬不要低估雪崩的威力!

有時一天內的暴雪就能覆蓋半層樓了,很多帳篷其實是撐不住這種雪量的!

另外在落差大的路徑上,我也會要求孩子盡量靠山壁走,拍照時要和懸崖邊保持距離,因為一旦滑落,可能會一路翻滾到山下。在某些地形上,就算使用冰斧做出正確的制動也難及時停止,更別說高速下的撞擊,甚至有時候也會引發雪崩。就算安全地落在下方,要爬上來也絕對不是件輕鬆的事,有在雪地攀登過的人都知道,很多時候是往上踏一步往下滑兩步。

雪地裡的攀登方式跟非雪地的不同,就好像平時登山是走在稜線上,但在雪地裡卻不一定是如此,尤其在大風大雪過後的稜線。就好像外國的登山教育是教導人們循著溪流下山,但相同的做法在台灣很多時候卻反而致命。帶孩子在相對陌生的環境探索,保守地行進才是上策。

如果在雪地裡迷航或需要迫降一晚,可能就像這隻可愛的小鳥一樣長眠了~

好玩的雪

不過,如果能做好戶外的風險控管,雪地是非常棒的遊樂園,玩法非常多種喔!

在不太硬的安全陡坡上,不需要攀岩裝備也可以安全地練習攀爬,以手撥和腳踢的方式製造手點及腳點,可以隨興地移動,非常有挑戰也刺激。 如在較陡的坡度上,建議戴上頭盔。

爬上去,滑下來,放電的好所在

當然,雪地裡也能做生態觀察,我們偶爾也會看見野生動物,並且在雪地上更方便觀察足跡,可以練習追蹤技能,當起小獵人。

每次看到的野生動物都來不及照,只好來個不是野生的reindeer應應景吧!

女兒們在找足跡的同時,也會製造「動物的足跡」來騙我,哈哈~~

奇怪,這動物怎麼一會兒三趾,一會兒五趾?

我發現我們家兩位女兒,好像玩雪都不會累,也玩不膩,隨時隨地都想打雪仗或堆雪人、蓋雪屋。

輕鬆育兒的奧義 -「夏天玩沙,冬天玩雪」

另外,結冰的湖面能玩的更多,不過要先確定最起碼要有10~15公分厚(視結冰的狀況)行走才安全。其實要是冰結得夠厚,連車子都可以開上去! 我個人是很想嘗試看看,希望未來有那麼一天可以在上面頭文字Drift一下。

第一次踏上冰湖最適合玩的遊戲就是Chicken Game,看誰不敢繼續往前踏就輸了!
結冰的大湖上也可以賽跑,不過怎麼感覺像是在逃難?

對會滑雪的人來說,雪地的健行樂趣更是加倍,因為爬上去可以滑下來 ,而且免費!! 不過因為登山滑雪(ski touring)的裝備比一般滑雪(alpine skiing)貴很多,打算等女兒們大些後再開始玩。

享受在樹林間蜿蜒滑行的快感! 不過這需要穿戴雪具 (且也有一定風險)
看著她們輕快的身影,我常常在想:「是誰說媽媽是最偉大的?

平常大家的snowshoes不穿都是我在背,所以目前也不讓她們帶雪具爬坡,不然最後肯定變成我一人背四份! (慘阿~) 好在我自己改裝了可以放在背包裡的迷你雪橇,搭配snowshoe也算「類ski touring」吧?! 偶爾在下坡時穿上滑行,每次經過人群回頭率超高。

這就是我的秘密武器「大腳一號」!!

最後,白天走過且熟悉的路線,適合在夜間帶起頭燈重新體驗,更刺激更像在探險喔。

晚上要是突然看到這個,應該會瞬間閃尿吧!!

雪地,是大人和小孩共享的童話世界~

行車安全

雖然很多四季胎標榜可以應付M+S(泥和雪)的地形,但如果要在雪地長程自駕旅遊,最是好能「換上雪胎」,因為它能提供更優異的「抓地力」,以安全性來說,這是第一關鍵,再來才是車子性能或車手技術。通常氣溫在7度C以下就會建議更換,北美很多公路都有規定需要雪胎(或四季胎)才能行駛的路段。如果是租車,建議以配備雪胎以及四輪驅動(4WD)為優先的選項,這筆錢不要省。

有些路段會更進一步要求「帶上雪鏈」! 通常像我們的二驅車(2WD)只需要裝傳動軸的兩輪,但我還是備齊四輪的份,且在出發前就跟太太演練裝卸,確定她也會操作。一般在需要上鏈路段的前後都會有chain up area方便大家上下鏈,千萬不要嫌麻煩繼續開,等到打滑時動彈不得,那時要裝就難了。另外,裝上雪鏈後的行駛速度不要超過30-50km/hr。

像我在完全結冰的山路上就偷過這種懶,結果就是車子完全打滑,甚至打橫在路中,進退兩難。

好在我車上都備有不少工具,才能幸運地自行脫困,但常常也是捏一把冷汗,且還要乖乖地聽老婆訓話!

哥有練過,不要學

另外有一種路面看起來沒有冰或雪,但卻暗藏不少陷阱! 因為融雪混了泥土變得非常的泥濘,有時輪胎陷入低漥會很不好出來,建議車上要準備鏟子及脫困板才能自救。

其實在雪季開山路考驗的不只是車子和技術,更是「婚姻」啊!

不過雖然每每在太太崩潰邊緣挑戰車子(和她)的極限,看來我們的感情還算堅固,能挺過一次又一次的探勘。

相信未來要是換了4WD皮卡,我們的婚姻應該會更和睦美滿~ (為了家庭和諧,是否該提早換車?)

另外,冬季開車也需要備妥以下幾樣:

  • 防凍液(雨刷水) – 要確認跟一般夏季使用的不同,防凍功能非常重要。最好多帶一罐能隨時補充,在某些天候下常需要邊開邊噴,消耗量不小。晚上停在戶外記得把雨刷架起來,以防結凍在擋風玻璃上。
  • 剷雪工具 – 方便去除車頂和玻璃上的積雪和結霜。另外,車頂的雪要確實鏟完才能上路,不可以只鏟玻璃的部分,不然煞車時上面的雪瞬間往前滑落,雨刷無法撥開導視線被遮蔽是非常危險的。
  • 保暖衣物 – 在等待道路救援的期間,保暖最為重要。在冬季就算不是出去旅行,我也會在車內備好能過夜的保暖衣物,以備不時之需。
這些是冬季會加入的,還不包括平時的工具,例: 救車電源、打氣機、補胎包、脫困板等..

如果車子不幸打滑撞到路邊,且無法繼續行駛,盡量不要留在車裡或車邊等待,因為上下坡、彎道或較容易打滑的路段,其他車子會失控的機率也同樣較高,建議離開會被追撞的區域。

行駛中只要感覺路況不佳,「以低速檔 慢速行駛」最為上策,安全才是回家唯一的路!

能安全地行駛就能四處去欣賞千變的風景,冰和雪有很多不同的樣貌,例如每個湖面結冰後所呈現出來的顏色和紋路都不同。

銀色世界給人的寂靜感適合細細品賞,會發現,冷白單一色調下的冬季其實蘊含深度的層次與美感。

風吹雪地見牛羊

車露食宿的部分在MiniVanLife系列都介紹得差不多了,雪地露營雖然有些劣勢,但卻也有不少優勢,例如食物的保存更簡單,水的取得也更方便等。

離Kamloops一小時車程的湖畔營地,優美,而且免費~
水箱 & 冰箱 無限大的概念

當然最大的挑戰還是保暖,但做法也有很多種,可以使用電、油、柴、氣或其他。我通常會準備4~5個不同種類的裝備,依現地情況搭配使用,但礙於篇幅有限以後有機會再來介紹。

也有不少人問:「那營地呢?」 這次因為沒走太長太遠,有時也帶著母親一起旅行,過半的時間選擇較舒適的住宿,類似相簿裡分享的Yurt等,享受Glamping的氣氛。其實冬季裡的平價和免費營地也不少,等下次走完長程「冰雪版MiniVanLife」後,再來介紹更多不同的種類。

平日每晚$1800NTD的蒙古包有室內供電和暖氣,也有乾淨的公用廁所浴室,就在旺季每晚五千一萬台幣的Whistler滑雪勝地

很多人不喜歡寒冬,只想每天窩在家裡,或是像候鳥搬到緯度低的地方過冬,但其實大雪覆蓋後才是真正好玩的樂園!

有太多刺激有趣的活動可以做,光這幾個月孩子開始體驗其中的幾樣後,雪季已成為我們家最愛的季節,嗯~ 最起碼有三位是這麼認為,剩一位還在適應中… (哈!)

那個人心想:「只想賴在溫暖被窩裡的我,是不是上了賊船?」(此時又一陣寒風吹過)

這回就寫到這,四月了, 該開始健身,準備好迎接夏季,另一個最愛的季節~ (哈)

更多精彩照片請看臉書相簿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